提及帕金森病时,很多人会想到的就是“手抖”,其实,帕金森远远不只是“手抖”那么简单。
今天,就有一则“男子因手抖、睡梦中大喊大叫,诊断发现为帕金森疾病”冲上热搜。
沉默的“杀手”
帕金森病原名震额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
它具有多种特征,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动作抖、僵、慢是帕金森病最核心的3个临床运动症状。
运动症状
抖 — 像是在搓药丸
抖,即“静止性震颤”。
一般来说,手抖是帕金森病的首发症状,但并非所有患者都必备这个特点。有些患者仅有肢体的僵硬感,没有震颤,被称为非震颤性帕金森。
帕金森病人的手抖,有个专用名称——“搓丸样动作”,即拇指与屈曲的食指抖动时,像在揉搓一个药丸。
静止时出现或明显,能被意识暂时控制但不持久;运动时停止或减轻;疲劳、激动、紧张或焦虑时加重;入睡后消失。
僵 — 像是戴了一副面具
僵,即“肌肉僵直”,是指肌肉变得紧绷,活动时感到僵硬、不灵活。
帕金森病会使人的脸部表情明显减少,眨眼次数减少,表情呆板,像是戴了一副面具,医学上称为“面具脸”,常常被误诊为抑郁症。
慢——脚像是被黏在了地上
“动作缓慢”是运动症状中最关键的表现,包括走路小碎步、讲话慢、写字变小;患者在刷牙、打鸡蛋、擀饺子皮等精细动作时,感觉不灵活。
正常人走路时,两臂是随意、对称性摆动。而帕金森病人走路时,手臂不会自如摆动,一只脚像黏在地上一样,抬脚高低不一致。
非运动症状
非运动症状,在运动症状出现前的5年、10年,甚至20年就开始出现,主要包括嗅觉减退、睡眠障碍(包括睡眠间断和入睡困难,或夜间喊叫)、便秘、认知障碍、抑郁等。
全球一半帕金森病患者在中国
6个动作自测
世界帕金森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共有570万帕金森患者,其中我国约有270万~300万患者,且以每年近10万的速度增长。在中国,100个中老年人中就有1~2个帕金森病人。
如果怀疑有帕金森病,可通过以下动作进行自测:
1安静状态下,双手自然放在腿上或桌面,看手部是否不自主震颤,如搓丸样运动。
2 行走过程中,查看是否起步困难,双脚步态是否笨拙,出现一侧步伐沉重、拖步等;或者出现刹不住步子的情况。
3 举起一侧手,手掌充分伸开、握拳,重复做10次并逐渐加快,然后换另一只手。
观察是否存在两手动作不协调或不对称的情况。
4抬起一只手,位于肩膀以上,食指和大拇指张开,反复快速对捏、伸展,重复10次并逐渐加快时,是否存在两手动作不协调、或手指不能完全展开等情况。
5 伸直双臂双手,做翻转手心手背的动作,逐渐加快,看是否存在两手动作停顿或幅度减小的情况。
6 脚跟着地,抬起一侧脚尖,重复脚尖点地动作,左右脚各10次,观察是否出现停顿、幅度越来越小的趋势。
如果以上动作有一项为肯定答案,就应警惕帕金森病,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应及早去神经内科筛查。
内外夹攻,不在害“帕”
由于症状缓慢加重,目前没有彻底治愈的办法,所以,治疗目标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主,治疗方法需从多角度考虑,包括药物、手术、功能康复、心理、营养等,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目前是帕金森病的主要治疗手段,需依据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患者要谨遵医嘱,科学规范用药,不能随意增减药量,药物调整一定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药物治疗的一种重要补充。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主要是脑深部电刺激( DBS )术,它是指在患者脑内植入刺激电极,然后通过智能化调控设备进行体外调控,使大脑的神经功能重新达到平衡,从而控制运动障碍症状。当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药物不能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时,手术治疗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康复治疗
通过躯干、肢体运动等协调训练,语言、记忆力训练以及专业的心理干预,以改善患者运动能力、脑功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