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分类及动态血压的临床意义
作者:苏州明基医院哈特瑞姆心脏中心主任 张麟教授
一、基础血压?
基础血压是指在特定的基础环境下,受测者身体、精神及代谢都处于静息状态测的血压值(如清晨刚醒而未起床的时刻)。一般认为基础血压的高低与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基础血压值越高,预后则越差,合并症也越多。值得注意的是基础血压的测量也受时间、地点、睡眠质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在临床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事实上,临床工作中,最应该注意的是病人的基础血压,如果病人或医生能按照上述要求测定病人的基础血压,医生可根据基础血压值,制定高血压的治疗方案,更有利于高血压的有效治疗,能最大限度的减少高血压患者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
二、偶测血压?
偶测血压是指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任何时间、地点和环境情况下测得的血压值。门诊只所以要求患者坐位或卧位休息15分钟后测血压的主要目的就是尽可能获得病人近似基础状态血压值的措施之一。偶测血压临床上应用广泛,但也存在很多局限性和缺点,如不同的医护人员在同一条件下,测量同一被测对象,血压之间有显著误差;同一被测对象在不同时间的偶测血压也有显著的波动,上述这些缺点大大影响了偶测血压的应用价值,也就是说,单次偶测压不能代表真实的血压值,也不能说明病情的好坏或降压治疗的疗效。解决偶测血压波动大的问题,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1.被测者应该在休息的条件下,由医护人员在不同的时间,至少取三次以上测量血压值的平均数,这样才能比较接近病人血压的真实情况,或者接近基础血压;2.临床常见部分患者,医护人员所测得的血压值,始终高于病人家属或病人自己所测量的血压值,即“白大衣现象”,这时可由病人家属或病人自己测量血压;3.全自动血压记录仪即动态血压监测血压,能有效避免上述种种不利因素。
三、动态血压?
动态血压分直接和间接动态血压两种:1.直接连续血压记录:属于有创伤性检查,多用于重症监护或冠心病监护室。主要方法是经动脉内插管,链接血压记录仪,经图显示瞬间的血压数据,以利于重症患者药物的随时调整,显然动脉内直接测量血压数据准确,但有创的检查方法并不能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广泛推广; 2. 间接连续血压记录: 优点:即24小时动态血压能测定一个人昼夜,每间隔30-60分钟的血压值,将有效数据的均值用于临床。动态血压可以更好的用于1. 高血压病的早期诊断;2. 监测夜间血压及清晨高血压;3.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缺点:1. 影响受试者夜间休息;2. 日间活动受限。
四、动态血压昼夜时段及正常参考值
日间范围指6时至21点59分之间,夜间范围指22点至次日晨5点59分之间。我国从80年代末,许多省市级医院先后开展了此项技术,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拟定了中国人正常血压者、高血压病人以及老年人24小时动态血压诊断参考数据(山西省李运乾教授和张麟教授,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张维忠教授等)。1992年在广州召开了全国动态血压协作会议,经过讨论拟定了“中国正常血压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参考数据”见下表2,相关数据一直沿用至今。特点:动态血压均值的正常参考数据要比偶测血压正常值低。
表2 中国24小时动态血压正常值参考数据(mmHg)
时间 | 收缩压 | 舒张压 |
昼夜血压均值 日间血压均值 夜间血压均值 | <135 <130 <125 | <85 <80 <75 |
五、动态血压的三大临床意义?
1.判断病人是否需要开始药物治疗:临床常用的偶测血压,提供的只是患者瞬间血压,若根据瞬间血压决定治疗与否,会有很多偏差发生。 24小时所得数据远较偶测血压值为多,这点对于决定高血压病人是否需要用药治疗,显然优于偶测血压;
2.判断患者的预后:研究证实24小时动态血压的血压值与左室肥厚或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明显优于偶测血压;
3.评价降压治疗效果:在许多情况下,24小时动态血压测量可用来评价药物治疗效果,对于选择用药,调整剂量,给药次数和间隔时间等个体化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依据。